2007/03/11

web 2.0的譬喻:資通訊科技冒出的人文觸鬚

數位落差是有很多階層和維度的,很多達官貴人認為自己很懂網路,因為他也上過網,但那是幾年前的網路世界,跟最新的發展是有差距的,就如同蹣跚學步的幼兒,已搖身一變成長出青澀鬍渣的青少年,但很多人在腦海中,還是維持著那幼兒的印象,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親自成為web 2.0的實驗者,也就對於web 2.0導致的新學習精神、紀律和資源,難以深入體會,更別說推出前瞻的視野與政策了!

我認為web 2.0可譬喻成「資通訊科技冒出的人文觸鬚」,促成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相遇、了解和合作,很多人都知道web 2.0強調開放、分享與協作的精神,但有多少人實踐了這些新精神?

web 1.0時仍遺留著工業時代「獨享、私有」的基因,還是在單細胞生物的運作環境裡,但進入web 2.0,也代表著理念和心態上的脫胎換骨,放下自我,與人融合,從「獨享到共享」,從「私自擁有到共同擁有」,從「唯我獨尊」到「尊重、接納、欣賞並珍惜不同」,因而進入多細胞生物的運作模式中。

這種心態轉換需要時間和場所來練習與深化,選擇一項web 2.0工具切入,可說是個好方法,例如分享我的最愛書籤或是參與網上論壇,把自己從「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角色,轉換為「主動的貢獻與回饋者」,投入越深,轉變也在無形中產生。

雖然web 2.0工具與服務層出不窮,要能掌握全貌並不容易,有個省事的方法,就是跟著google公司的路線走,我都是透過訂閱「G速客」部落格的RSS,來了解google公司最新動態,另一方面,實踐也很重要,最快的方式就是註冊一個Google帳號,然後從它所提供的眾多服務中,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去實驗和體會,對於想收集專業資訊的人,可以從Reader下手,它能幫你自動收集專業網誌的更新內容


3 則留言:

edlan 提到...

說來慚愧...
明明訂閱 ELearning心法 2.0 ,幾乎是天天都自以為仔細地閱讀 google reader 的內容。但是今天聽到您的分享中提到「人文觸鬚」竟然感覺『第一次聽到』,沒想到「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edlan 提到...

請問鄒老師:
這個譬喻是您原創的嗎?

我好喜歡這個譬喻,若有機會引用的時候,希望註明「出自鄒景平老師」或是「鄒景平老師提過」。

鄒景平 提到...

是的,這是我原創的,聽到你們這麼喜歡,我很高興!

當初我想到的是玉蜀黍的的榖粒和葉子間的淺黃色嫩鬚,大家都只注意到玉蜀黍,就像只注意到科技面,卻忽略了它旁邊的嫩鬚,當初還想放一張相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