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智慧
選擇的智慧
最近兩年人力資源管理界最熱門的主題,就是「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接班人的選擇與培植」是人才管理中的一個要項,雖然很多人從國外企業案例來談接班人的選擇,但我們也可從歷史故事著手,來看選擇接班人的弔詭與影響。其中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清朝道光皇帝選人不當,影響到大清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 ....鄒景平
道光皇帝(清宣宗)39歲登基,在位31年,他共有九個兒子,但道光26年(西元1846年),他年紀已經65歲,預備選擇繼位人選時,前面三個兒子都已死亡,剩下第四個兒子奕詝(當時16歲,日後之咸豐皇帝)和第六子奕訢(當時15歲,日後之恭親王。),年齡恰當,也最得歡心,道光因此遲遲難以決定要挑選誰來繼任。雖然奕訢的才具,無疑地勝過奕詝,但最後道光卻挑選了奕詝,主要的原因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老謀深算,他洞悉道光的個性,教導奕詝以謀略取勝。
當年春季,宣宗帶著諸位皇子到南苑打獵,傍晚,大家計算捕獲的飛鳥野獸時,以奕訢的收穫最多,但奕詝卻什麼都沒有獵到,宣宗很奇怪,就問他是何原因?奕詝回答:「春天正是鳥獸繁殖生長的季節,我不忍心傷害生命,以致違反上天的祥和之氣。而且因為自己是哥哥,所以不想跟諸位弟弟在弓馬技藝上一爭高低。」,宣宗聽了非常高興的說:「這真是做皇帝的人該說的話!」,其實奕詝的這段話,就是杜受田教他說的。
道光末年,宣宗年老體衰,常常生病,有一天他決定找兩位皇子進宮詢問,並將藉此次會面,來決定繼承人。二位皇子各自向自己的老師請教,奕訢的老師卓秉恬教他:「假如皇上向你垂詢國是時政,你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則對他說:「如果條陳時政,你的智識萬萬不敵奕訢。所以我們不要正面迎戰,惟有一個策略,就是假如皇上談到自己年老病衰,可能皇帝之位做不久了的時候,你要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表達你對父親孺慕依戀的誠意。」, 奕詝照老師的話做,道光皇帝龍心大悅,認為皇四子奕詝仁孝,確定由其繼位。
杜受田觀察道光皇帝是個感性兼保守的人,注重仁孝,所以教奕詝避拙取巧的方法,不按照既定的遊戲規則出賽,反而另闢蹊徑,處處表現出仁孝的行為,來贏取父親的心,人心是肉做的,對於道光皇帝,「動之以情」還是比「訴之以理」的力量大,由此,也看出要完全用理性來選擇接班人的困難。
杜受田雖然用智慧幫助奕詝爭取到皇位,但卻陷整個大清國運於衰頹,因為奕詝身體衰弱,只活到31歲。在位只有十一年,加上他愛聽戲曲,寵愛會唱江南小調的懿貴妃(即慈禧太后),和懿貴妃生下載淳(同治皇帝,六歲即帝位),種下日後慈禧垂簾聽政、干預朝政近五十年的惡果。
從另一方面看,被道光皇帝遺詔封為恭親王的奕訢,卻活了六十五歲,歷經咸豐、同治和光緒三個朝代,奕詝在位的咸豐朝代,奕訢的政治地位不很重要,但奕詝一死,兩位太后和奕訢合謀發動辛丑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奕訢也當上了跟宰相地位一樣的議政王。此後連續二十四年,奕訢都身處政治權利的核心,先後平定太平天國及捻匪之亂,直至光緒十年被罷黜後,清朝才由慈禧太后獨攬大權。奕訢也是清朝洋務運動的首腦人物,西方史家對其評價甚高,認為他是清皇室自乾隆之後最傑出的外交家。
若我們從一百六十年後來看道光的選擇,對與錯就極為明顯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二十至二十二年,西元1840-42年)發生在道光決定繼承人之前,以當時國家承受英、法強國不平等條約的恥辱,選擇繼承人要考慮的條件,就要突破舊思維,不僅是仁孝而已了!接班人的身體是否健壯,才智和膽識是否足以應付變局?或許更為重要!但可惜的是道光皇帝本身的才識和格局不足,只知道勤政和節儉,卻未意識到國家面臨新挑戰,需要能幹、機敏有魄力的人來為國掌舵,而非選擇有德行的保守長子來領導。
領導人的思路和格局,決定了繼任人選,也決定了組織、企業或國家的未來,雖然選擇的過程要很慎重,但選擇的結果背後,涵藏的卻是選擇者的格局、遠見與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