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2

數位時代的學習理論--連接理論

George Siemens在他的網站,扼要淺顯的敘述了連接理論,我覺得很好,特別翻譯出來,以加深印象與了解‧譯文如下

連接理論(connectivism)是數位時代的學習理論,過去數十年來,學習歷經許多改變‧在許多環境下,行為理論、認知理論與建構理論提供我們對學習的有效觀點‧但當學習進入非正式、網絡化及由科技驅動的時代後,這些理論就不夠用了‧連接理論的基本原則如下:

• 認知與情緒的整合在「意義的決定(make meaning)」上很重要,思維與情緒相互影響‧只考慮一個維度的學習理論,排除了大部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狀況‧
• 學習要有終點目標—換句話說,就是增加我們“做某件事”的能力‧這個增進的能力可能具有實體意義(例如學習溜冰或使用新的軟體工具的能力),或是能幫助我們在知識時代更有效的工作(自覺、個人資訊管理等等)。“學習的全相(whole of learning)”並不只是獲得技能或知道而已—付諸實踐是一個必須的項目‧激勵和快速決策的方式通常決定了一個學習者是否能將所學應用出來‧
• 學習是一個連接特殊節點(node)或資訊資源的過程‧當一個學習者進入一個既有網絡時,他能以指數曲線的速度改善自我的學習‧
• 學習可能存在於非人際的接觸中。學習(具有知道某些事,但並不一定行動的特質)可存在於一個社群、網絡或資料庫中‧
• 「知道更多的能力」比「目前知道多少」更為重要‧「知道往何處尋找資料」比「知道這些資料」還重要‧
• 為促成學習,就須要建立與維護連接(connection)‧與外在的連接比單純只想了解一個簡單概念,可獲得更大的回報‧
• 知識與學習存在於多元的觀點中‧
• 學習可在許多不同的方式下產生‧例如課程、電子郵件、社群、對話、網路搜尋、電子郵件論壇或閱讀部落格等‧課程不再是主要的學習管道‧
• 現代社會的有效學習需要不同的手法與個人技巧‧例如,有能力看到不同觀念、意見與領域之間的連結,就是一個核心技能‧
• 組織學習與個人學習是一個整合性任務‧個人知識包含在網路內,它饋入組織與機構,然後再回饋到網路,並持續提供給個人學習‧連接理論試圖兼顧對個人與組織學習的理解‧
• 現時性(獲得正確的最新知識)是所有連接派學習者的意願‧
• 決策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選擇要學甚麼以及賦予所取得資訊的意義,其實是透過不斷變化的現實來決定的‧現在是對的答案,可能明天就錯了,因為資訊的溫度改變了決策‧
• 學習是一個創造知識的過程….不僅僅是吸收知識而已‧學習工具和設計方法應該設法在這個學習特色上投注心力.
取自 George Siemens http://connectivism.ca/about.html
譯者 鄒景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