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5

道家情懷就是美的啟萌

道家情懷就是美的啟萌

兩個月前,我到洪建全基金會主辦的敏隆講堂,聽陳怡安老師講「貞觀政要揭示的領導魂」,老師剖析得透徹入微,非常精采,雖然我很佩服唐太宗,覺得他是一個成功的領導人,他能很誠實的面對自己,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並且告知天下,請大家為他推薦人才並提供諫言,他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以百姓之心為心,以歷史上的聖君為榜樣,任用賢臣,上下股肱一體,可說是領導者的典範,儒家進德修業的表率,也是政治家與企業家的楷模。

可是,雖然我敬佩他,但我卻不是打從心底喜歡唐太宗‧這並非對錯好壞的問題,而是生命價值與情懷的觀照,雖然我們從唐太宗那能學到許多,但他的事蹟與精神,只能激勵我,卻無法撫慰我受創的心靈,無法啟發我用一種更豁達、瀟灑和大度的眼光來看世界‧

我真正喜歡的是蘇東坡,蘇東坡歷經人生大風大浪,卻留下多首千古流傳的好作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曠達與視角的高遠,「…..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中怡然自適的道家情懷,還是超乎「治國、平天下」的汲汲營營,一個人攀越到事業高峰,其實只是走到生命旅途的一半,下山比上山更困難,很多留連在山頂的人,像是康熙、乾隆,除了姓名與事功之外,還能帶給後人多少滋潤呢?

有些人天生性近企業家,喜歡領導眾人,開創事業,立下赫然事功,但這些人是芸芸眾生中的少數,卻成為現今社會大眾欣羨與追逐的偶像,不管自己天性是否與唐太宗、王永慶或郭台銘相近,都一心一意效法他們,希冀成為某某第二!若不成功,則心懷失落,抑鬱寡歡,又是何苦呢?

其實,人的才能與性向各有不同,有些人喜歡為他人分憂解勞,從服務他人中獲得最大喜悅,天生具備慈善家與宗教家的特質,有些人則像藝術家,悠遊於自我與才藝之間,從專業的修練中獲得樂趣,不求聞達於社會,對這種人而言,眾樂樂不如獨樂樂,又何苦一定要他們削足適履呢?

人生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天性和才能所在,也就是自己在社會上的立足點,從中學習與修練,只要有紀律、毅力和恆心,自然能有所成就,完成天賦的人生使命,我最近看到一篇報導,提到網路2.0時代的特色,就是從主流(mainstream)轉換到我流(mestream)‧唯有當我們誠實的做自己,表達自己,貢獻自己時,才能獲得最美好的回報‧

商業週刊報導丹麥的教育時,提到:「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這四件事不都是在引導孩子發現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立足點嗎?

「接納不同」與「尊重不同」,不用一個絕對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事、物,可說是道家情懷的展現,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更是從宇宙,從時間長流的角度看人生的道家思維,因為道家允許不同,自然產生「不批判,不執著」的行為,也自然而然從不同中發現美感與創意,所以道家情懷就是美的啟萌‧

可惜的是,我們中學教育裡所教的論語與孟子,都是儒家思想,導致一位從事創新訓練的工作者寫出:「我在國外工作幾年,發現台灣人很多人很會衝、很努力奮鬥,但比較不會柔軟的身段,缺乏以退為進的創意。」,這或許是儒家思想的後遺症吧,對年輕學子,教導他們儒家思想未可厚非,但成年之後,若能增添幾分道家情懷,人生之美自然呈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