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educ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educ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11/13

"你問孩子的第一句"線上調查結果出爐

Google Blogger提供的線上調查時間為一周,因為使用此調查,好像讓Google Analytics無法偵測到每日的訪問人數,這七天都掛零,但參與調查的人就有28位

有位在英國得到人類學碩士學位的朋友告訴我,猶太人的母親在孩子幼稚園放學後,常喜歡問孩子"你今天問了老師甚麼問題?",而中國母親會問孩子"你今天學了甚麼?"

台灣的美學大師蔣勳已六十歲了,他的父親是黃埔軍校畢業的軍人,他回憶過往,平常父子間很少對話,即使有,就是父親問兒子考試考了第幾名,兒子說"第二名",父親說"爲甚麼沒有考第一名呢?",時代不同,社會觀念也跟著轉變,從我們的問卷結果,可看出轉變的痕跡

我的朋友Tree說:這幾個答案擬的不好,都是封閉性的問題,應該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謹受教


我們的調查共有28人參加,目前結果如下


調查的問卷如下

孩子放學回家後,你問孩子的第一句話是甚麼?

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你今天學了甚麼?
你今天問了老師甚麼問題?
你今天在學校快樂嗎?
你今天在學校考試考得好不好?

2007/10/14

英國Durham University的科技學習空間Techno-Café

英國人用Flickr來分享elearning教學空間與設備的使用,許多大學將校內的現場實況送至Flickr,此圖即為討論空間的設備與設計,共有七百多張圖,從中可得到許多啟發

2007/09/01

電玩遊戲對學習的影響

我是個非常正經的人,另一方面深怕自己會沉迷,所以從來不完電玩遊戲,但潮流是擋不住的,最近一位國三畢業生因為父母不讓他玩電腦遊戲,而在家中浴室燒炭自殺,很可惜,這麼年輕的孩子就離開了,父母很愛孩子,卻不知如何去了解孩子,兩代之間的溝通本身就不容易,社會與科技環境變化太快,很多人都跟不上,過去的價值觀與典範崩潰,卻沒有大家願意共同追尋的新模式出現,生命的意義變得更加虛無與不確定‧


Mr. Friday寫了一篇“死了一個孩子之後”. ,他對於到底是不是電玩害死孩子,做了深度的分析與探詢,我針對電玩對學習的影響,提供補充資訊‧

By the way,提供一個你可能會有興趣的訊息
In October, 2006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stated outright that computer games can redefine education by teaching analytical thinking, team building, multitas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under duress. The highly revered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called for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o 'lead the way'.

美國科學家聯盟在"電玩高峰會"上的報告全文

http://www.fas.org/gamesummit/Resources/Summit%20on%20Educational%20Games.pdf

2007/06/10

富裕社會的教育問題

今天看到兩篇文章,都跟富裕社會的教育有關,而且相互印證‧

日本最有名的建築師安藤忠雄說「社會愈富有、人便愈沒有活力」,我認為不是沒有活力,而是精力都放在玩樂吃喝與電腦遊戲上了,我覺得「社會愈富有、人便愈沒鬥志和毅力」,惡逆的境遇反而是人成長的動力‧

林懷民到德國表演,昔日舞者保樹去看他,保樹說自己在德國四年學到許多,很多是從舞團同事那學到的,林懷民問他,很多事情在台灣都可以知道的,你為什麼像發現新大陸?他抓抓頭說,在北藝大時只關心跳舞,在四合院裡,同學們去哪裡玩,就跟著去,學科常是抄抄網路找來的材料交報告。 保樹今年三十,對所有的知識充滿熱切的好奇。每周兩次跟家教學德文,發音勇敢而正確。他說,他現在看表演很專心,看完演出,他一個人走,給自己時間沉澱,不急著跟人討論,也不急著趕車。

在雲門時,保樹瘦巴巴的,常因胸悶,跳不下去。他說他心臟有問題。我問他最近可好。保樹很不好意思,說他其實沒心臟病,那年他和宗龍下了班就去打電動,耗網咖,常搞到清晨三、四點,第二天上班排《薪傳》,幾回合就崩了。

同樣一個人,到了不同的環境,遇到不同的朋友,就有了不同的改變,台灣大學生的玩樂文化,就是富裕社會下的結果,想想這樣的轉變,真讓我們這個歷經台灣從貧困到富裕的世代的人心寒‧

-----------------------------------------------------------------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昨(9)日晚間在台北小巨蛋舉辦萬人演講會,已四年未在台公開演講的他,吸引1.1萬人入場,

「日本小孩從小整天補習,在意識不明時,進入好大學!」安藤嚴辭批評日本教育,他認為「社會愈富有、人便愈沒有活力」,台灣應以日本為鑑。他認為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是「一半玩耍、一半努力」,從自然中學習。因此,安藤建築總是要強調與自然的結合。

----------------------------------------------------------

保樹來探班。他曾在雲門待過兩年,現在鄰近的Darmstadt城歌劇院舞團。德國四年,保樹變得精壯飽滿,更有自信。
他說舞團裡有德、法、義和希臘舞者。他跟同事們學了不少東西。「很奇怪耶,林老師,」保樹說,「他們什麼都知道。」他們熟知所有的植物,還知道許多藥用根葉,知道幾乎所有疾病和身體的細節。他們讀字,連香菸盒上的字也讀,要弄清楚尼古丁含量。他們真的可以讀食譜,就燒出一頓飯耶!
這些年輕舞者,保樹興奮地告訴我,關心伊朗、伊拉克、非洲和緬甸的狀況,也會因為巴勒斯坦問題辯論起來。
在德國他常看到老師帶著小學生在美術館講歷史,在樹林裡辨識植物。保樹問,為什麼台灣不這樣?
我跟保樹說,台灣在這方面也在加強。只是升學主義總礙在那裡。我問他,很多事情在台灣都可以知道的,你為什麼像發現新大陸?他抓抓頭說,在北藝大時只關心跳舞,在四合院裡,同學們去哪裡玩,就跟著去,學科常是抄抄網路找來的材料交報告。
保樹今年三十,對所有的知識充滿熱切的好奇。每周兩次跟家教學德文,發音勇敢而正確。他說,他現在看表演很專心,看完演出,他一個人走,給自己時間沉澱,不急著跟人討論,也不急著趕車。
在雲門時,保樹瘦巴巴的,常因胸悶,跳不下去。他說他心臟有問題。我問他最近可好。保樹很不好意思,說他其實沒心臟病,那年他和宗龍下了班就去打電動,耗網咖,常搞到清晨三、四點,第二天上班排《薪傳》,幾回合就崩了。

強烈推薦:大學生活三靠攏

雖然新版大學生活三靠攏這篇文章,已經出現一段時間了,但真理不隨時間改變,裡面Danny Yu所提的三靠攏,的確值得實踐

文中所舉的實例更是貼切,我真希望兩岸的大學生都能好好思考一下這篇文章:

由于世界越来越“平坦”(Flat),这三个靠拢普遍适用各地大学生,
1. 向好师友靠拢
2. 向学习网络靠拢
3. 向社会实践靠拢

2007/05/13

張忠謀談台灣教育的缺陷與改革方向

張忠謀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教父,以下是他談台灣教育的缺陷與改革方向,他的重點就是獨立思考與終身學習,他認為只有少數極優秀的人需要領導力的培訓,比彼得杜拉克略遜一籌,彼得杜拉克認為這個世紀的特色,就是大多數人都要學會自我領導與管理,這是「Learn to be」的過程,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戲曲與經典,大部分都在教我們要做忠孝節義之士,雖然是偏重在「Learn to be」,卻因缺少能即刻展現功用的「Learn to do」,也就是張忠謀所說的職業教育,而被現在教育人士拋棄了‧

術業有專攻,雖然張忠謀的見解深度不足,但已振聾啟瞶,以下是記者報導原文
---------------------------------------------

台灣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職業教育還是基礎所在,不過對少數優秀的年輕人而言,大學教育應該要訓練出具創意、能獨立思考以及終身有計畫、有系統以及有紀律的學習習慣的人。而對更少數更優秀的人才而言,應該訓練他們作「領導人」。

張忠謀今(11)日應工商協進會邀請發表演講,題目為「經濟成長之新挑戰」。張忠謀認為,台灣目前包括教育制度、法律規章、政治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等種種層面都需要改革。在教育層面,他認為台灣現今教育無論從小學到大學都是以職業教育訓練為重,雖然對社會也有貢獻,不過這樣的教育觀念已經過時,的確需要改革。

他說,19世紀有牛津、劍橋兩所舉世聞名的大學,20世紀又有哈佛、耶魯等學府,這些一流大學不以職業訓練為主,主要目標就是要訓練出具領導能力的人,在這些一流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訓練」以及「培養」學生的領導風範,這些都是台灣的大學中相當缺乏的。

不過他也對台灣教育環境發展感到失望,他認為台灣只要 1-2所這樣的大學就足夠維持競爭力,旦現在連最好的「台灣大學」都昰職業教育為重。至於未來台灣有無可能出現像哈佛、耶魯一樣以培養領導者為目標的大學出現,他認為現在台灣的大學強調校園民主,連大學校長都是用遴選產生,很難有改革者出現,他個人對此不感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