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認中華文化的優美
今年冬季,我上了兩門跟中華文化有關的課,資治通鑑中的隋唐史和兩宋美學,兩位老師的深厚學養和教學技巧,都讓我折服,也讓我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我悟到這就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基因呀
西諺說"自知是一切知識的極致",我突然發現自知不止包含對自己的了解,也包含對自己所存在社會與文化的了解,而我也越來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優美和特殊,也以繼承這樣的文化為榮‧
我們在這世紀的使命,就是擷取西方與自己文化優美的部分,創建出新中華文化特色
We live a life in beta.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我把Nelson的黃鶴樓做了增添,加了圖片和參考資源,這個實驗跟英國開放大學openlearn計畫哩,所提倡的download,remix,reuse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黃鶴樓這個樓和詩,甚至於武漢都有新的認識,因為我下了功夫和時間尋找閱讀相關資料,以前唸中學時,很多人怕讀史地,都是硬背下來,現在有網路協助,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參考資源,學生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學習和發表學習心得‧
這首施我背過很多次,不是記得前四句,就是後四句,很難記得全,如今我知道了,這首詩的心境是成年人的,孩子不容易領會,而當我們對詩的人文地理背景越了解時,就越容易記得了
原來武昌蛇山前端是黃鶴樓,後端就是武昌起義紀念館,第一次知道黃鶴樓還和武昌起義有連結,新的連接就是新發現,新發現自然有學習的喜悅‧
nelson是爲女兒做這這投影片,我則是從web 2.0觀點看學習教材設計,是爲老師們做的實驗
葉嘉瑩老師這次的講題是「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正巧跟李安導演的「色‧戒」影片的時代背景有關,讓聽眾更增添幾分學習興緻與動機,談詩詞是離不開人物與時代背景的,老師引王國維的話說:「偉大的詩人都有其理念與執著」,汪精衛看人生,一直都有「恆」與「烈」兩種角色相反相成的看法,就如燒柴煮飯,柴火燃燒自己,把熱移給了米,才使生米變成熟飯,這就是「烈」的表現,而汪精衛一生的兩次震撼寰宇的事件,一個是謀刺滿清攝政王載灃,一個是與日本議和成立偽政權,背後所抱持的,就是他的「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烈士情節。
汪精衛最有名的文章是發表於《民報》26期上的《革命之決心》一文。汪精衛在文中說:現在四億人民正如饑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飯。但燒熟米飯所需要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燒自己化為灰燼,把自己的熱移給了米,才使生米變成熟飯;釜則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革命黨人的角色有二,一作為薪,為薪的人需要奉獻的毅力,甘心把自己當作柴薪,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二作為釜,為釜的人需要堅韌的耐力,願意把自己當作鍋釜,煎熬自己來煮成革命之飯。
汪精衛最有名的詩,就是1910年謀刺滿清攝政王載灃未成,被捕入獄而寫的「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當時是孫中山的革命行動進入最困難的時刻。六次武裝起義相繼失敗,大量革命志士倒在血迫之中。此時梁啟超等保皇黨乘機攻擊革命黨的暴力革命,批評革命党領袖是唆使別人送死,而自己謀取名利的“遠距離革命家”。所以汪精衛要以在北京刺殺滿清要員的行動來粉碎批評者的攻擊,並激發民眾參與革命的熱忱。
由於審理這件案子的肅清王珍惜汪精衛的才幹,幾度勸說執意要判汪死刑的攝政王放棄成見,才改判為無期徒刑,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汪精衛自然就被釋放了,次年,汪精衛就帶著妻子陳璧君到法國留學,希望能多觀摩歐美社會,以充實自我,進而能更對國家民主與現代化有所貢獻。
1944年11月,胡適先生聽到汪精衛在日本病逝的消息後,在日記中寫道:「汪精衛一生吃虧在其有烈士情結」,抗戰勝利後,汪的太太陳璧君被捕下獄,在審訊中一直不肯承認「漢奸」的罪名,被判無期徒刑,老死於監獄中。她留下一首詩,訴說心中感慨:「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做兩回人,江山半壁猶存宋,松檜千年恥姓秦,翰苑才華憐後主,英雄肝膽惜崑崙,引刀未遂平生志,慚愧頭顱白髮新。」
講台是個照妖境,台上的講者懂多少,心中的境界在那裡,是不是有著那股熱情的火焰,台下的聽眾可是看得一清二楚!
最近我的貼文都跟好看簿有關,其實,我是找一個好用的發表平台,我希望跳脫文字的侷限,多練習用照片和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做了個嘗試,那就是用口技將圖片與聲音結合起來,請看口技--模仿動物叫聲
我覺得照片是讓人跟真實世界接觸的好機會,培養我們的美感與觀察力,而手機就能拍照,可以在教學上多加利用,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表達自我,編寫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創作過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教育價值的服務,也希望你們成功
兩岸的大學老師中,把web 2.0融入教學,帶領群體學習的實驗中,以莊秀麗老師最有分享的風範,除了上一學期,他在blog中分享教課過程及與學生互動的點滴外,這學期,他開使用好看簿,把圖片與文章內容做亙深入的整合,下面是第一周的故事,寫得非常好,活動設計更是清楚明白,值得大家追蹤與學習
故事:SocialLearn2007Fall 第1周
我以前學過也參加過軟體開發,所以對軟體專案開發很感興趣,今天看到下面這個分享,心中不無感慨,台北已經從技術研發的前端往後退了,很多新方法與實務都先從對岸萌芽和滋長
今天看到大陸一位軟體工程師deRek在好看簿的分享,他把在國外公司ThoughtWorks做軟體專案的部份過程與感受,以照片和文字方式跟大家說明,裡面有很多可觀摩的地方,譬如專案成員一齊用圖畫表達感受,story wall,story card,另外,每周两次的lunch & learn也很受欢迎。針對進度採用各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和海報,作者說:在ThoughtWorks,几乎所有的项目活动(需求、开发、测试……)都是围绕着Story card进行的。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就连卡片在墙上的位置也有很多的讲究…… 每次开发完一个故事、在墙上移动相应的卡片的时候,心里都觉得美滋滋的。=)
這個分享受到很多人關注,可以從故事評論中看出大家對ThoughtWorks工作方式的好奇與羨慕
昨天在Flickr上發現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婦人照片,可是好有特色,我追查攝影者,發現他做了一個伊朗照片集,作者說伊朗人民是它所見過最和善的,伊朗有許多清真寺、市集和花園,都充滿古意和美景
另外一位做了伊朗人的照片集,這兩組照片都刷新我對伊朗的了解,我尤其喜歡他的建築與圖案,哪些瓷磚圖形跟我畫的心靈曼陀羅好像‧
of all the countries i have visited, the most friendly, hospitable, gracious, generous and welcoming people i met in iran. the treasure of iran are her people. we were showered with affection.
iran (i prefer to call it persia) is one of the great civilisations of humanity, and the country is strewn with mosques, bazaars and gardens of great antiquity and stunning beauty.
我編製了一個投影片,內容是台大生態池的點滴,我取名為台北人的世外桃源,在市區中,難得有這片悠閒天地,檔案有13M,上傳時間大約半小時,等我時間再配音。
這組相片的另外一種呈現方式,使用Flickr的相片集,台大舟山路
下面則是放在slideshare上的投影片
slidecast有slideshare將聲音與圖片結合的新功能,有講解範例
我試用了一下,只能說是部份成功,以下是我的實驗,可點選右下角的slideshare,直接進入slideshare,用全螢幕看
昨天看到林孟芬為台東大學教育科技系所開的遠距課程資料,他用了learning is becoming的blog,作為教學紀錄及與學生分享的平台,也要求每個學生用blog寫學習紀錄,我看了佩貞的blog,記載得很深入,這真是很好的一個案例,從中可觀察到許多有趣的事‧
林老師是位很認真的老師,好像是在美國教書,很高興看到台灣的大學採用國際化和web 2.0教學方式
openLearn是英國空中大學的開放課程計畫,其MU120_3學習單元Exploring distance time graphs,採用Flickr上的CC圖片作為教材內容,圖片如下
圖片的原始授權訊息在 http://www.flickr.com/photo_zoom.gne?id=95235297&size=s
下面第一張圖片讓我第一次認識刺梅的花朵,原來他只有兩個花瓣,這照片也獲得Flickr上第一位專業人士的肯定‧我聽妹妹說,刺梅的花上還會長花,我半信半疑,結果從第二張照片獲得證實‧
那麼既然有花兒子,會不會有花孫子呢,我的問題也得到答案,請見第三張圖,可惜的是我因為隨身沒帶相機,只有把花摘下,回家拍下來,以後不摘花了,但這次因為實際觸摸到花幹,才知它有黏性,也會流乳液,花家查google,才發現這種植物帶有毒性‧
六月十五日到彰化上課,我搭高速鐵路到台中站後,轉台鐵的區間車到彰化,這是我第一次做高鐵,鄰座的乘客說這跟日本新幹線完全一樣,只是日本線的速度還會高一些,我看到車廂內的顯示幕會偶爾說明當下的速度是多少,最高會達到每小時三百公里‧
回程時,建國科大蘇主任開車送我到高鐵台中站,我照了許多相片,大家可透過下面的連結看到
http://www.flickr.com/search/?w=36946828@N00&q=%E9%AB%98%E9%90%B5&m=tags
E流企業學習第118講—心開腦才開
作者 鄒景平
你是用腦學習,還是用心學習?你學習時是開心的,還是痛苦的?
我從事數位學習的探討,已有十多年,「數位學習的成效會比教室學習好嗎?」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疑問,許多調查也忙著證明兩者的成效相當,但,教室學習的模式也有好多種,我們比的究竟是那一種呢?
假如老師只是單向的趕進度,不斷把知識灌輸到學生頭腦的教學,這可稱之為「冷教學」,那數位學習要趕上它並不難,但假如在教室裡的老師,能引發學生的感情與興趣,隨機應變,最後引爆團體學習的熱情與能量,這種形式的「熱教學」,就非數位學習所能達致的成效‧
數位學習是「冷學習」,教室學習可以做到激發團隊高度熱情與承諾的「熱學習」,但目前絕大多數的教室學習都只做到冷學習,忽略了情感的啟發,也就讓數位學習有了可乘之機‧或許,我們教育改革真正的重點,不是數位學習,而是如何把教室的冷學習轉化為熱學習吧!
研究腦科學的專家們,陸續發現情感在學習成效上佔有關鍵地位,Jesen E.在2000年指出「舊有的學習模式把思想、身體和情感割裂開來,現在,我們有了不同的看法,情感是學習者理性思考和體驗意義的能力的關鍵要素‧」,「學生們的感覺如何,對於學習的決定,學習的質量,以及喚起學習的能力,都至為關鍵‧」唯有學習者把心打開之後,理性的學習才容易展開‧
長庚大學校長楊定一博士,他是生物科技與養生專家,屢次在演講中談到:「心臟的電磁場比腦部的電磁場要大四千倍」,所以打開學習者的心房,是多重要呀!而打開學習者心房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學習動機,卸下學習者對學習的刻板印象與防衛心理‧
我上週二、三參加楊田林老師主持的企業講師培訓班,才發現自己以前都是用腦來學習,用腦來教學,忽略了學員情感的啟發與激盪‧這次上課,老師親身示範了整合學生情感、身體與思想的教學方法,他用故事、朗讀、笑話、動作、會談、小組討論、競賽、獎品、歌唱、抄寫等多元教學法,來開啟學生的心扉,以螺旋漸進的方式,親自示範甚麼才是有趣又有效的教學‧
相較於其他企業講師培訓課程,楊老師理論講的不多,只有三個很簡單的基本原則,那就是引發動機、分段演練和起點行為‧但他把重點放在示範、學員演練和回饋上,說實話,教學理論可以透過閱讀和線上教材來補強,但老師的示範、指導及同學間的切磋與支持,卻只有面對面的身歷其境,才會有強烈的體會‧
打開心,才能打開腦,引起動機就是「開心手術」,楊老師的課是我所上過的課程中,休息時間最少,吸收得很多,卻不覺得累的課程‧三個基本原則很簡單,但要把它實際演練出來,用新的遊戲規則做一遍,取得老師、助教及同學們的認可,而且每一個人都不能倖免,也的確有其壓力,唯有通過考驗後,學習的果實才甘美,大家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後,彼此間的連結也就更深、更長久‧更有助於日後同事間的溝通與合作‧
學生的心打開了,願意學了,有興趣學了,有熱情了,自然很容易把知識吸收到腦海裡,心開腦才開,情感才是學習成效好壞的關鍵因素!
接連幾天,都是到外地教課,上星期到南投,講的是三小時的『知識管理與運用實務』,昨天到宜蘭的大同鄉,講的是『智慧時代與數位學習』
鄉長是位英俊幹練的原住民,學生中也有好幾位原住民,我問邀請我的周小姐,原住民跟漢人有什麼不同?他說原住民個性幽默、開朗,比較樂觀,尤其擅長歌舞,歌星張惠妹就是原住民。看來原住民因為接近自然,不像漢人有沈重的歷史文化包袱,才這麼樂觀。
周小姐說當初他請人推薦老師時,對方說了兩個人,他上網查了資料之後,發現我的資料比較多,又寫部落格,才邀請我,上課的學生很年輕,電腦使用經驗就比主管班來得多,看來與其說電腦使用有城鄉差距,還不如說有年齡差距來得適切。
我發現自己以前上課,其實預設的學習對象是自己,所以教的是自己收集的最新的資訊,我把重點都放在內容的整理上,我把聽眾當成驗收我成果的老師,心裡總是擔心會出錯。不但自己上課壓力大,學生也不太聽得懂!
如今我開始針對學習對象設計演講內容,我發現講太多不但老師累,學生也很累。所以我增加例子、故事、問題和活動。我還必須牢記投影片的架構和順序。
我發現假如下課後碰到學生,他們會很開心的主動跟我打招呼的話,就表示我教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