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的紅葉
今年本想到京都看楓葉,可是一個人提不起勁,後來想到去北京開會時,可以順道到香山看紅葉,沒想到自己感冒了,不敢到北京再承受風寒,沒想到卻看danny和science到西山所拍的紅葉故事,原來西山除了少數的楓葉外,最多是黃櫨,science老師寫了"香山黃櫨燃遍"這個故事,裡面的紅葉真漂亮,今年沒有看到真的紅葉,卻從Flickr上看到不少照片,有法國、加拿大和日本的紅葉,如今又多了香山黃櫨,了解另一種相思,這也是網路之惠吧!
We live a life in beta.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As you go(當你前行)的Slidecast的音樂非常好聽,歌詞也很動人心弦,畫面貼切又美,道盡天下父母與師長的心情‧我看了好幾遍,還把歌詞抄下來,並翻譯成中文,因為我想分享給更多的中國父母‧
仔細了解,這雖然是一個禮品銷售公司的廣告,但很值得看,我把歌詞翻譯成中文如下
當你前行
你曾是那麼小
現在這麼高
眼見這一切變化,真難以置信
當時光飛逝,你已長大
如今你要揚帆
航向未知的世界
當你前行
我們的愛也跟著你遠航
無論你到何方
無論你做甚麼事
我們的愛跟著你盪漾
祈望你用上帝的速度乘風破浪
祈望你在航行中不虞缺乏
你要記得
你從未永遠離這個家
跌倒或打擊
屢次被拒絕
即使撞到牆
都打擊不了你
充滿堅定要贏的信心
你永不放棄
你一再嘗試
當你前行
我們的愛也跟著你遠航
無論你到何方
無論你做甚麼事
我們的愛跟著你盪漾
祈望你用上帝的速度乘風破浪
祈望你在航行中不虞缺乏
你要記得
你從未永遠離這個家
破曉的天空
雲朵在競逐
這是你揚帆的時刻
讓你的旗幟飄揚
拋開恐懼
擺脫傲慢
在沒有地圖的海上
不要擔心
內在的心靈羅盤會指引你方向
劍外之道
網路上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名字叫做「留一隻眼睛看自己」,裡面談的雖是日本劍聖宮本武藏的練劍哲學,其實可以運用到人生各方面的學習,是值得再三回味和深思的好故事。....鄒景平
日本歷史上有兩位偉大的劍手,一位是宮本武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壽郎,而柳生又壽郎是宮本武藏的徒弟。柳生又壽郎由於年少荒嬉,不肯接受父親的教導專心習劍,被父親逐出了家門。受了刺激的柳生,發誓要成為一名偉大的劍手,因此獨自跑到荒山上,去見當時最負盛名的宮本武藏,要求拜師學藝。
拜見了宮本武藏之後,柳生熱切的問道:「假如我努力的學習,需要多少年才能成為一流的劍手?」
武藏說:「你的全部餘年!」
「我不能等那麼久,」柳生更急切的說:「只要你肯教我,我願意下任何苦功去達成目的,甚至當你的僕人跟隨你。那需要多久的時間?」
「那,也許需要十年。」宮本武藏說。
柳生更著急了:「哎呀!家父年事已高,我要在他生前就看見我成為一流的劍手。十年太久了,如果我加倍努力學習需時多久?」
「嗯,那也許要三十年。」武藏緩緩的說到。
柳生急得快哭出來了,說:「如果我不惜任何苦功,日以繼夜的練劍,需要多少時間?」
「哦,那可能要七十年。」武藏說:「或者這輩子再也沒希望成為劍手了。」
此時,柳生心裡糾結著一個大疑團:「這怎麼說呀?為甚麼我愈努力,成為第一流的劍手的時間就愈長呢?」
「你的眼睛全都盯者第一流的劍手,哪裡還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的說:「第一流劍手的先決條件,就是永遠保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假如柳生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練劍,就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看自己,也就永遠成不了一流劍手,有鬆有緊,有忙有閒,才是人生常態,人生一場戲,我們不能一直在戲臺上打轉,也要留點時間當觀眾,看看、想想自己和別人所演的戲,也思考一下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演的劇本?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一流的劍手心中不能只有劍,還要有使劍的人和用劍的環境,這可以從宮本武藏最有名的巖流島之戰中看出端倪。
1612年4月,年近30歲的武藏已經是個名聲響徹關東關西、號稱不曾打敗仗的知名武士,其所創的一手長刀、一手短劍的「雙刀流」,更是當時最風靡的武士造型。有一天,他到九州福岡遊玩,不知為何,就惹得當地的佐佐木小次郎不開心。於是小次郎在城內張貼戰帖,要武藏於4月13日辰時(早上7點到9點)到本州與九州間的巖流島上決鬥。
小次郎是當地最知名的武士頭頭,同樣號稱未曾打過敗仗,身高大約190公分,算是當時日本的巨人。小次郎最出名的武器,就是他那長達3尺的「曬衣竿」長刀,長人配長刀,瀟灑到不行。
4月13日這天上午,小次郎早早就起床,靜靜坐在床前撫摸曬衣竿,沉靜的用過早餐後,就在藩主等見證人的陪同下前往巖流島。同樣的,武藏也早早起床,不過,他沒有急著吃早餐或打理行裝準備出門,而是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慢條斯理的沉思、磨墨、畫畫,好像今天是禮拜天一樣。
終於,旅館老闆看不過去,不斷前來催促好幾次後,武藏才慢慢收拾起畫筆,等到辰時快過才慢慢出門。在船上,船老大跟他討論時間,告訴他到達時,可能是巳時了(早上9點到11點),武藏說「這樣正好」,然後慢慢用刀把槳削成木劍。
當時的比劍規定為「若參賽者過了約定比賽時間的半小時(此例中為九點半)未到,則宣佈在場者獲勝。」終於,武藏的船在九點半前到達,已經等到臉色鐵青的小次郎,看到宮本武藏慢條斯理逐漸接近,還一點也沒有為遲到表示歉意,而且根本沒帶他的雙刀,而是拿著剛剛削好的木劍,這樣的輕視,氣得小次郎抓起長刀跑到海邊瞪著宮本武藏,一等武藏下了船,小次郎二話不說,對見證人行了禮後,就抓起長刀往下砍。
這場讓眾人期待好久、也等了好久的戰役,結果不到5分鐘就結束。小次郎氣急敗壞砍過去,沒留意到此時的太陽依然斜斜照在海面,宮本武藏聰明的站在海中及膝處,小次郎從海岸往海中跑,耀眼的陽光讓他一陣目眩,還來不及反應,宮本武藏已經一刀從他的頭往下直砍,等到大家回神,小次郎已經倒臥沙灘上,宮本武藏則是拿起根本不見血跡的木劍,回頭坐船緩緩離去。
有很多人認為宮本武藏沒按規矩來,勝之不武,但武藏看到的劍道是全面的,是整體的,他心中的劍道包括了陰與陽兩部份,「劍術與劍」是「有劍之道」,是劍道中的「陽」,「使劍的人和用劍的環境」是「無劍之道」,是劍道中的「陰」,佐佐木小次郎心中只有「劍術與劍」,可能在劍術上高過武藏,卻未留下一隻眼睛看自己,年輕氣盛,才會讓武藏看穿,用遲到、木劍和海面陽光等「無劍之道」贏了「有劍之道」。
武藏死後留下了劍道的「五輪書」,他在序中說:「很多劍術流派是通過言傳身教而流傳在這世間上的。我的劍道理論卻記錄在這「地、水、火、風、空」五卷書裏,這還是第一次,可以讓其他人來學習我的劍法。在開始修煉時一定要將以下的原則銘記在心。
第一,不得思慮不正。
第二,悟道之途在於修煉。
第三,涉獵廣博的才藝。
第四,瞭解各種職業之道。
第五,辨別世間何為失、何為得。
第六,修煉自己判斷和理解每一件事的能力。
第七,洞悉不能以肉眼看到的事情。
第八,即使是瑣事也要注意。
第九,不做無用之事。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理解它們,你將很難得到兵法的真傳。如果你真正將兵法存於一心,那麼你就能面對二十到三十個敵人而不敗北。銘記這些原則並時刻不偏離正道是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做到這些,你就能靠你的眼神去制勝,自由無礙地控制你的身體以擊敗敵人。通過有效率的修煉,你靠精神就能以一當十。當你達到這一境界的時候,你將是無敵的。」
這些原則都跟心靈的修煉有關,也是「留一隻眼睛看自己」時要做的事,是「無劍之道」,也是跨越各行各業的基本功,卻被忙碌的現代人忽略了!捨本逐末,即使能夠成功,也是短暫的泡沫呀!
選擇的智慧
最近兩年人力資源管理界最熱門的主題,就是「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接班人的選擇與培植」是人才管理中的一個要項,雖然很多人從國外企業案例來談接班人的選擇,但我們也可從歷史故事著手,來看選擇接班人的弔詭與影響。其中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清朝道光皇帝選人不當,影響到大清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 ....鄒景平
道光皇帝(清宣宗)39歲登基,在位31年,他共有九個兒子,但道光26年(西元1846年),他年紀已經65歲,預備選擇繼位人選時,前面三個兒子都已死亡,剩下第四個兒子奕詝(當時16歲,日後之咸豐皇帝)和第六子奕訢(當時15歲,日後之恭親王。),年齡恰當,也最得歡心,道光因此遲遲難以決定要挑選誰來繼任。雖然奕訢的才具,無疑地勝過奕詝,但最後道光卻挑選了奕詝,主要的原因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老謀深算,他洞悉道光的個性,教導奕詝以謀略取勝。
當年春季,宣宗帶著諸位皇子到南苑打獵,傍晚,大家計算捕獲的飛鳥野獸時,以奕訢的收穫最多,但奕詝卻什麼都沒有獵到,宣宗很奇怪,就問他是何原因?奕詝回答:「春天正是鳥獸繁殖生長的季節,我不忍心傷害生命,以致違反上天的祥和之氣。而且因為自己是哥哥,所以不想跟諸位弟弟在弓馬技藝上一爭高低。」,宣宗聽了非常高興的說:「這真是做皇帝的人該說的話!」,其實奕詝的這段話,就是杜受田教他說的。
道光末年,宣宗年老體衰,常常生病,有一天他決定找兩位皇子進宮詢問,並將藉此次會面,來決定繼承人。二位皇子各自向自己的老師請教,奕訢的老師卓秉恬教他:「假如皇上向你垂詢國是時政,你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則對他說:「如果條陳時政,你的智識萬萬不敵奕訢。所以我們不要正面迎戰,惟有一個策略,就是假如皇上談到自己年老病衰,可能皇帝之位做不久了的時候,你要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表達你對父親孺慕依戀的誠意。」, 奕詝照老師的話做,道光皇帝龍心大悅,認為皇四子奕詝仁孝,確定由其繼位。
杜受田觀察道光皇帝是個感性兼保守的人,注重仁孝,所以教奕詝避拙取巧的方法,不按照既定的遊戲規則出賽,反而另闢蹊徑,處處表現出仁孝的行為,來贏取父親的心,人心是肉做的,對於道光皇帝,「動之以情」還是比「訴之以理」的力量大,由此,也看出要完全用理性來選擇接班人的困難。
杜受田雖然用智慧幫助奕詝爭取到皇位,但卻陷整個大清國運於衰頹,因為奕詝身體衰弱,只活到31歲。在位只有十一年,加上他愛聽戲曲,寵愛會唱江南小調的懿貴妃(即慈禧太后),和懿貴妃生下載淳(同治皇帝,六歲即帝位),種下日後慈禧垂簾聽政、干預朝政近五十年的惡果。
從另一方面看,被道光皇帝遺詔封為恭親王的奕訢,卻活了六十五歲,歷經咸豐、同治和光緒三個朝代,奕詝在位的咸豐朝代,奕訢的政治地位不很重要,但奕詝一死,兩位太后和奕訢合謀發動辛丑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奕訢也當上了跟宰相地位一樣的議政王。此後連續二十四年,奕訢都身處政治權利的核心,先後平定太平天國及捻匪之亂,直至光緒十年被罷黜後,清朝才由慈禧太后獨攬大權。奕訢也是清朝洋務運動的首腦人物,西方史家對其評價甚高,認為他是清皇室自乾隆之後最傑出的外交家。
若我們從一百六十年後來看道光的選擇,對與錯就極為明顯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二十至二十二年,西元1840-42年)發生在道光決定繼承人之前,以當時國家承受英、法強國不平等條約的恥辱,選擇繼承人要考慮的條件,就要突破舊思維,不僅是仁孝而已了!接班人的身體是否健壯,才智和膽識是否足以應付變局?或許更為重要!但可惜的是道光皇帝本身的才識和格局不足,只知道勤政和節儉,卻未意識到國家面臨新挑戰,需要能幹、機敏有魄力的人來為國掌舵,而非選擇有德行的保守長子來領導。
領導人的思路和格局,決定了繼任人選,也決定了組織、企業或國家的未來,雖然選擇的過程要很慎重,但選擇的結果背後,涵藏的卻是選擇者的格局、遠見與智慧。
上帝的指紋
在「給山姆的信」書中,作者丹尼爾戈特里說了一個很棒的猶太教故事。
山姆,猶太教有個傳說,上帝在每個孩子出生前,都會把這孩子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智慧儲存再他心裡,同時上帝還會把食指放在孩子的鼻子和嘴唇中間,「噓」的一聲,就完成了祂和孩子間的約定,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的嘴唇上方,都有一道凹痕,那就是上帝的指紋。
當孩子日漸長大,原有的純真和智慧逐漸被侵蝕了,但上帝的智慧一直與我們同在,證據就在我們的鼻子下的人中上。
因此,山姆,你的任務很簡單,就是相信自己的本能,牢記和上帝的秘密約定,還有找回你一直擁有的智慧。
這故事跟佛經中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道理,不是很像嗎?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學習呢?
2007-01-04記者:祝康偉
喜歡攝影的辜成允,
翻著父親辜振甫紀念文集中的照片,
他親手拍的,
最能抓到家人互動時的表情。
走進中山北路台泥大樓14樓,擺設典雅的會客廳裡有3個時鐘,各自停在不同的時間。
對講求效率,號稱「鷹派」管理作風的台灣水泥董事長辜成允來說,乍看之下,難免覺得不可思議。不過,經他解說,才明瞭背後有著溫暖的典故。原來,這個房間仍維持他父親(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生前的模樣,3個停止的時鐘,最後一次上發條的正是來自父親的手。
這種孺慕之情,從小到大,父母的一舉一動,深深影響他的做人哲學。
敏感度=對的情緒+對的時機
辜成允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十分重視敏感度的訓練,最能體現的就是餐宴的社交場合。他指出,在宴會前,父母親會先根據主題,親自與廚師溝通菜單,隔天跟誰要談些什麼,都會沙盤推演一番。
除了察言觀色,根據賓客反應隨時調整話題外,上桌時間掌握,通常也是敏感度的考驗。他們不會在飯菜熱騰騰的第一時間,就急著打斷話題,請客人上桌。而是穿梭眾人間,等到閒聊氣氛告一段落,才禮貌地引領用餐,每次都能做到賓主盡歡。「從小我總會隨旁觀察,假設我是主人,在心裡盤算我的上桌時間,拿來和父母實際做的對照,一點一滴累積,也學會掌握了一些互動的節奏,」他笑著說。
有好的敏感度,遇到突發的人際狀況,通常能即時反應,贏得最多的掌聲。
辜成允以去年陪同母親辜嚴倬雲出席再興中學校慶為例,當時只是嘉賓列席的他們,沒想到,突然被主持人拱上去致詞。
人際敏感度極高的母親,上台後,即以兩代都是再興人破題,把講者與聽眾拉在一起,再配合校慶與年輕學子的歡樂氣氛,講些幽默故事,把氣氛帶到高點。
另一個令辜成允感到驕傲的是,父親更把敏感度發揮到更高層次。
攸關兩岸發展的「辜汪會談」,雖已走入歷史,但當時與談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優雅身段還在許多人腦海中揮之不去。
辜成允指出,除了會談過程講求對等,父親連簽約細節上,都注意到對等的安排。他記得,那次簽約時,原設有主跟從的位置,為此,父親機敏地言明,簽完一輪後,即互換位置再簽下一份,在毫無爭議,雙方談笑風生之間,顧全了台灣的國格。
有敏感度,就能避免懷才不遇
坦言有父母身教的幸運,讓他在人情敏感度啟蒙甚早,辜成允認為,即使沒有如此家庭環境,職場也是個可以學習的好地方。譬如,平日觀察主管的危機處理,或是人際應對的細節與態度,「好的,吸收下來;差勁的,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
另外,媒體的報導,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教材,都值得思考,什麼樣的進退,別人會認為得宜?
他笑著說,常聽到有人說:「他做的都是對的事情,但是都是在錯的時間,」這就意味著你的敏感度不夠,即使有再大的才華,無法精準抓到別人的感覺,屢次出手失利,最後難免會變成一個「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
昨天決定停止一個延續五年的專欄。
以前網路剛興起時,台灣的科技大頭施先生曾說:『網上兩週,人間一年。』,以此形容網路變化的快速,然而我越來越覺得陷在網路中歲月過得特別慢,每天沉在網中,幾年倏忽就過去了。檢討自己五年寫下來,越來越感受不到讀者的反應,假如作者與編輯之間,只剩下催稿和交稿的例行作業時,就沒有什麼趣味了。
停了一個專欄,我在台灣卻將開始另外一個專欄,我的主軸是『從歷史人物學智慧』,我把西方流行的管理觀念和歷史故事做結合,第一次寫『接班人的選擇』,我用了道光皇帝立儲的故事。由於是第一次寫這方面的文章,不知道跟主編的調性合不合?結果主編給我很大的鼓勵,讓我對自己的嘗試很有信心。等正式登出,我再告訴大家哪裡可以看到。
小時後讀歷史,我就對恭親王很好奇,很多對外交涉都是他出馬,他跟皇帝究竟是什麼關係?我重讀『正說清朝十二帝』之後,終於搞懂了,原來恭親王就是那個沒被道光皇帝選上的接班人,卻以議政王的身份為大清社稷付出二十多年。
多謝馮琳從北京為我帶來『曾國藩』這本小說,裡面有很多好故事可用,我看小說是為了觀察作者的想像力,作者的視野和格局也影響小說的寫法,唐浩明還是很不錯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