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lick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lick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10/14

英國Durham University的科技學習空間Techno-Café

英國人用Flickr來分享elearning教學空間與設備的使用,許多大學將校內的現場實況送至Flickr,此圖即為討論空間的設備與設計,共有七百多張圖,從中可得到許多啟發

2007/09/26

聲音與圖片的結合

最近我的貼文都跟好看簿有關,其實,我是找一個好用的發表平台,我希望跳脫文字的侷限,多練習用照片和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做了個嘗試,那就是用口技將圖片與聲音結合起來,請看口技--模仿動物叫聲

我覺得照片是讓人跟真實世界接觸的好機會,培養我們的美感與觀察力,而手機就能拍照,可以在教學上多加利用,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表達自我,編寫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創作過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教育價值的服務,也希望你們成功

2007/09/15

餵食蜂鳥Hummingbird Modeling

餵食蜂鳥是外國人很喜歡的活動,在Flickr上可以找到很多相關照片,但這對居住台灣的我而言,卻是很新奇的事,蜂鳥很漂亮,好多照片就像國畫一樣‧

這張照片是依據創作共用授權的,只要註明並感謝作者即可,Flickr的好處是提供創作共用授權照片的搜索,但似乎是會員才能做此種搜索,下面是我採用此方式的搜尋結果



Hummingbird Modelin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audreyjm529.



2007/09/07

好看簿的故事:我目前所在軟體專案的information radiator

我以前學過也參加過軟體開發,所以對軟體專案開發很感興趣,今天看到下面這個分享,心中不無感慨,台北已經從技術研發的前端往後退了,很多新方法與實務都先從對岸萌芽和滋長

今天看到大陸一位軟體工程師deRek在好看簿的分享,他把在國外公司ThoughtWorks做軟體專案的部份過程與感受,以照片和文字方式跟大家說明,裡面有很多可觀摩的地方,譬如專案成員一齊用圖畫表達感受,story wall,story card,另外,每周两次的lunch & learn也很受欢迎。針對進度採用各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和海報,作者說:在ThoughtWorks,几乎所有的项目活动(需求、开发、测试……)都是围绕着Story card进行的。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就连卡片在墙上的位置也有很多的讲究…… 每次开发完一个故事、在墙上移动相应的卡片的时候,心里都觉得美滋滋的。=)

這個分享受到很多人關注,可以從故事評論中看出大家對ThoughtWorks工作方式的好奇與羨慕

2007/09/04

Autodesk學習策略專家的web 2.0時代的學習觀

我看Autodesk學習策略專家Wayne Hodgin去年的簡報(http://www.slideshare.net/WayneH/the-future-is-a-monstrous-marvelous-mashup ),最後一頁的臨別思維,可說是他的web 2.0時代的學習觀,也是我認為最精彩的一張,詳如圖片

其中提到producers become cosumer,是很犀利的觀點,製造廠商要成為吸收顧客內容的消費者,這是大多數廠商都忘記的角色

另外他說要發展unlearn的技能,與我心有戚戚焉,要一個人忘卻已知已能,沒有包袱的學習,很不容易,但在這快速變化的時代裡,卻又至為重要

2007/08/30

黑米與Flickr--相片與書籤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我最近使用hemidemi,發現它在社群運作的功能上,有很多跟Flickr很像‧但相片與書籤的本質是不一樣的,Flickr上的每張相片都是作者的心血,書籤所推薦或儲存的卻是別人的文章,作者關心自己的內容被賞識的程度,一定勝過別人的作品,Flickr的社群能做出來,因為使用者關心的是自己受到賞識,而且它所使用的激勵策略,都是正向的,例如Flickr用Fave來交流使用者的感情,絕對不做相互比較,我就很不喜歡黑米的優質指數,因為我是新手,目前還是0,我也不喜歡讓數字或黑米的遊戲規則來判定我的品質,以書籤為中心的社群要成功,在先天上就比以相片為中心的社群吃虧,所以del.icio.us只做好友網路,不做社群‧

del.icio.us的服務非常細緻,它的tag bundle功能,讓北京師大的莊秀麗老師成功收集了一學期的師生互動內容,這也是兩岸用書籤網站教學的最佳範例之一‧

黑米卡能讓每個人開心嗎?可能只有頂端的百分之五到十吧,而且申請程序還蠻麻煩的,我用的blogger平台居然顯示不出黑米卡,不過成績不好,還是藏拙的好!

2007/08/27

書籤服務一定要互動與社群嗎?

在web 2.0的眾聲喧嘩下,很多服務平台迷失在越來越多的功能與互動中,我昨天看了udn,黑米和Myshare的書籤服務,三者都加入了推薦和群組功能,太熱鬧了,反而模糊了焦點,雖然爾偶逛逛是不錯的,因為能夠看到在地的網路動態,但總感到雜訊太多,互動真的有必要嗎?我還是喜歡元老del.icio.us的寧靜和簡單,以及它所累積的集體智慧‧

我也用Google的bookmark,因為它方便,比del.icio.us還方便‧

slideshare是個很不錯的投影片分享網站,裡面有許多好觀點與創意,但它的社群就做不出來,我們不能眼見Flickr的社群做出來了,就一定要跟著作,Flickr還有許多其他服務,公司部落格以及每天客觀挑選五百張最有趣的相片,Flickr針對使用者的內容,做了進一步加值與肯定,連社群也都有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它的介面簡單方便,這部分或許是我們更該學習的‧

2007/08/26

關於集體智慧的思索

集體智慧是web 2.0的特徵之一,網站上參與的人數越多,累積的內容越多,影響力也越大,這就是我放不下delicious的原因,雖然Diigo具有更多的傑出功能,例如lighter,副本,重點摘要與討論功能,但因為使用者數量不夠多,共用書簽的參考價值就不如delicious.

從集體智慧立場看來,web 2.0的服務是越早打天下越容易,後來者除非有使用者便利性或功能上的大突破,要與既有的領導者爭霸就很困難,或許針對小眾的垂直市場,是後起者可致力的領域‧

Flickr的使用者遍佈全球,人數超過七百萬人,越來越多的人在投影片中加入取自Flickr的相片,它的集體智慧也非其他相片分享網站能望其項背,譬如大陸的你拍(www.yupoo.com )或戲樓(www.cnow.cc ),還是偏地域性,你是很難在其上找到波斯文化的參考資料的‧

你拍(www.yupoo.com )或戲樓該採的是與Flickr結盟的策略,而非獨立或孤立的策略,譬如我希望能把Flickr上的照片連結傳到戲樓,而非全部再傳一次,但似乎目前都無法如願

pagerank也是集體智慧的應用成果,但因為pagerank無法脫離歷史的影響,它所呈現的未必是當下最新的情勢,我以自己的名字為例,Goofle的搜尋結果,擺在第一位的是無效的金紅小築舊連結,我花了許多心血的新結晶,還隱沒在第二頁,Google靠pagerank成名,但如今人類使用link的方式改變,pagerank或許比較適合搜索web 1.0網頁,對web 2.0上網頁之間的關係,以及圖像的處理,都有所不足

2007/08/23

投桃報李

我從四月底學習拍照,並探討Flickr社群,如今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我花近一年心力耕耘的elearning心法2.0,pagerank只有十分之一,而我的Flickr網站,pagerank有十分之三,所以我越寫blog越不起勁了‧兩個同樣都被大陸阻擋,但卻有不同結果,大概是我Flickr上的國外朋友比較多吧‧

我起初在Flickr上,一直像個孤兒,打不出人際圈,或許是我給Fave的好心得好報,我先主動給出善意,對方也會投桃報李一番,我把別人加在好友名單,他們有時也會把我加入,Flickr是個拓展國際視野的好平台,我第一次決得自己也該懂一點西班牙文、波斯文或法文,我居然連法文跟西班牙文怎麼區分,都不懂,實在慚愧,也不由得不謙虛起來‧

以前我把接受別人的回應或Fave,視為理所當然,雖然心中暗自高興,但不曉得該回禮一番,後來我的三個日本朋友教了我一課,他們的攝影段數很高,但仍禮貌的對我的照片作回應,並把我加為好友,我才發現原來一張照片會得到很多的回應,跟品質固然有關,跟人際關係也大有關係呢,即使在網路上,我們還是離不開人性,也始終被實體社會的法則所左右‧

fave or rank?

在web 2.0網站中,有兩種鑑賞content object的方式

一種是Amazon所採取的五顆星評分制,也就是區分等級的rank制,像是在打分數,最高標是五顆星,那拿到三顆星的人,心裡可能很不開心,因為每個人都期待別人給自己四顆星以上,而且有時只有一人評分,可能是基於人情給五星,結果內容並不如何,就會影響評分的公正與正確性,YouTube上會秀出有多少人評分,平均結果是多少,可說是一種補救措施

另外一種是Flickr的Fave制,喜歡就給一顆心,不再細分等級,得到的心越多,表示喜歡這個內容的人越多,不會因為rank只show平均分數,而抹煞或偏頗內部訊息,Digg的digg一下,也與fave的功能類似

fave or rank?要選哪一種?還是要視應用情況而定,但身為內容的作者,我還是喜歡Fave多一些。 所以slideshare採用fave制,我個人則把fave當成bookmark來用,一方面鼓勵作者,一方面幫助自己紀錄好的作品,還蠻管用呢

2007/08/19

照片分享的趨勢

最近發現一個很值得閱讀的網誌,就是Mr./Ms.Days--網路、資訊、觀察、生活,很有觀點、經驗也認真的一群寫者

今天看到該網誌上有兩篇跟照片分享有關的文章,頗具參考價值,看來關注照片分享的人越來越多了

Mr Thursday的照片分享任意門,文中舉瞎子摸象為例,比我以前說的馬蟻雄兵或聚沙成塔,又深進了一層
他說:我想 Web 2.0 的特點,可以用「瞎子摸象」來形容,系統中的每一位使用者可能只看見了目標的一部分,然而不同使用者提供不同角度的觀察,合起來就得到了全貌,然而這個全貌對於每位使用者來說,負擔並不大,因為每位使用者只要貢獻一部分給他人分享,大家再彼此分享之後,就有合作的成果可以享用。書籍重點、共同翻譯、新聞、或是照片分享都可以是如此。

他把Google三項服務的差別分析得很清楚,使我頓然開朗,他說
Google Earth提供了從地球範圍到市區範圍的畫面,Google Maps則是加上街道名稱和商店等資訊,最近又有了Street View可以看到當地的街道實景。也許最後要像買房子一樣,對於公共空間,除了Street View以外,還會再出現室內景觀 (Indoor View) 的服務也說不定。

另外一篇是網路非營利組織戲樓,戲樓以主題式照片分享網站為主,裡面很多Flickr的影子,只差了照片管理功能

2007/08/13

網路反而促成本土化?

我探索Flickr,主要是了解它的服務設計,因為我實在被國內數位學習平台搞怕了,在"設計者為大"的意識下,使用者的地位很可憐,我才想看看Flickr是如何服務的,假如你把Flickr用得很上手,那麼就會發現Google的服務還有許多可以改善之處‧何況國內網站呢?

只是我覺得自己有一點孤單,好像很多人都喜歡用國內的網站服務,以中文為第一優先考慮,不太嘗試英文網站的服務,其實Flickr也有繁體中文介面了,雖然字體美感上比英文版差很多,但有個好處,每個人都可享受Flickr所提供的服務了,我以前以為網路會提升使用者的國際觀與外語能力,如今卻越來越感到不然,絕大多數人都對外文敬而遠之,網路反而促成本土化和大眾文化?這是我的疑問

用Flickr來發現伊朗

昨天在Flickr上發現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婦人照片,可是好有特色,我追查攝影者,發現他做了一個伊朗照片集,作者說伊朗人民是它所見過最和善的,伊朗有許多清真寺、市集和花園,都充滿古意和美景

另外一位做了伊朗人的照片集,這兩組照片都刷新我對伊朗的了解,我尤其喜歡他的建築與圖案,哪些瓷磚圖形跟我畫的心靈曼陀羅好像‧

of all the countries i have visited, the most friendly, hospitable, gracious, generous and welcoming people i met in iran. the treasure of iran are her people. we were showered with affection.

iran (i prefer to call it persia) is one of the great civilisations of humanity, and the country is strewn with mosques, bazaars and gardens of great antiquity and stunning beauty.

2007/08/05

從一個線頭開始--結識日本的攝影者

我覺得Flickr是一個促進國際觀的環境,我的幾個台灣的朋友不喜歡互動,但國外朋友比較樂於鼓勵新手,我的"以照片會友"的contact裡,最多的是美國人、英國人、住在法國的蘇俄人,南美人,大陸朋友,卻沒有日本人,直到最近我的一張照片受到鼓勵,我查看之下,這位加油者nobuflickr先生來自日本,我很喜歡他拍的相片,因此將他列為contact,他的照片下,有很多人對回饋,有英文的,也有日文的,我循著日文回饋,又找到其他我欣賞的攝影者,nobuflickr可說是一個線頭,讓我開始探索日本攝影朋友的旅程‧

真與美之間


070727_0803隨景 07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oldred.
拍照常常讓我面臨真與美之間的抉擇
大家喜歡看美麗的照片,但美景並非真相,只是角度與背景的洽當選取而已,我學工程的背景,養成我尊重與紀錄真相的習慣,若以紀錄生態和呈現原貌的角度出發,選取畫面的角度又不一樣了

沒有人知道真相,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攝影者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甚至是他營造出來的假象,所以攝影是藝術,真假之間,也自有幾分趣味‧

譬如牽牛花,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花朵之一,除了美麗之外,我還想留下它生命的過程,這張照片是在信義會館前拍的,時間是下午三點,今天的花與明天的花形成人生興替的寫照‧

2007/07/17

Flickr的"樹主題"社群


070704Beijing tour 035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oldred.
這次到北京,大概照得最好的照片,就是這張龍爪槐,你看,他的枝幹是不是很像龍的身體在飛舞?我在Flickr貼出這張照片之後,就收到老外的肯定,其中一位推薦我將照片貼到以樹為主題的社群,這個社群的名稱是"Tree Subject--invited and approved"

我很喜歡樹,這個社群所收集的樹的照片,各種姿態和情狀,各種自然環境都有,非常值得觀賞‧

2007/07/13

大花紫微的迴響

去年,我在"柔韌的原鄉"博客中寫過一篇"尋找行道樹的名稱",今天看到有三個迴響,都寫得很好,附錄於後‧

今年,我自己用相機拍了許多大花紫微的照片,其中一張和nubumama說的黃花和紫花交映的風情很像,附圖如下





nubumama 发布于2007-06-23 00:26:54

真的很美呢!下午外勤,搭車經過內湖三總一帶,意外發現路邊一簇簇的紫,像極了大棵的薰衣草,隨著公車的行進,那一路浪漫粉嫩的紫竟讓人有種幸福的感覺,和黃槐明亮嬌豔的黃是截然不同的風情!二種我都很喜歡。
回家上網用"內湖紫色行道樹"查詢,哇~~~~還真的在內湖區公所討論區查到了,有個好美的名字"紫薇"!網路功能真是好用呵!!
http://www.ufamily.idv.tw/

Guest 发布于2006-07-10 15:19:16
我還以為是內湖科學園區開闢後才種的呢,原來有三十年了

Guest 发布于2006-07-10 08:59:16 评5分
我在內湖居住30年,每年都看到他開花‧
我一直都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

數位改變了一切

配上語錄或金句的照片,是我最近在Flickr上看到的好東西(Steven Downes推介),針對"數位改變了一切",lynetter做了兩百多張照片,還附上詳細解說,非常適合教學使用(http://www.flickr.com/photos/lynetter/collections/72157600008750995/)
此張if 2 minds are better than one then how about 2 thousand?是跟集體智慧有關的格言照片

openLearn採用Flickr上的圖片作為教材內容

openLearn是英國空中大學的開放課程計畫,其MU120_3學習單元Exploring distance time graphs,採用Flickr上的CC圖片作為教材內容,圖片如下



圖片的原始授權訊息在 http://www.flickr.com/photo_zoom.gne?id=95235297&size=s

2007/07/04

讓你看了會掉下巴的短片,跟flickr有關

這個短片展現微軟公司最新的圖像處理介面,它採用seadragon的技術,圖片處理非常順暢自然,放大縮小極為方便,主講者介紹吳哥窟的圖像,他說所有圖片都來自flickr,但整理之後,整體的效果大於部分的總合,遠觀近觀,各種不同角度,實在令人令人驚奇

讓你看了會掉下巴的短片

http://www.ted.com/talks/view/id/129